更新日期:107.11.28
台灣民俗文化中香金占有極大地位,但隨著環保意識的高漲與政府積極推動減香政策,孰料減香謠傳成了「滅香」,引發宮廟串連發動「眾神上凱道」,抗議政府干涉信仰。環保署為此發表聲明,強調尊重信仰文化,只會減量,絕不會滅香。儘管眾神上凱道和平收場,但民俗信仰與環保間的衝突卻未曾停歇。
香金污染不到 1% 卻有紫爆危機?!
減香其實並非近幾年才實施的政策,早在民國 98 年就已開始推行,直到近幾年因網路媒體將政府「減香」政策誤植為「滅香」引起社會譁然,令不少宮廟反彈,更彼此串連形成台灣歷史上最大的廟會陳抗活動 —「眾神上凱道」。蔡政府也為此緊急發表聲明,強調尊重宗教文化,沒有要滅香。主要政策推廣的行政院環保署也發出聲明,強調「一尊三少一目標」尊重宗教信仰、鼓勵少燒香、少燒金紙和燃放鞭炮,目標為保護宮廟人員、信眾與鄰近居民的健康。
而減香政策中最被民俗學者批判的一點,莫過於香金燃燒並非日常污染源,且依據環保署 TEDS9.0《空氣污染排放清冊》顯示,紙錢燃放污染量在 PM2.5 排放總量比例中僅占 0.6%,相較於占據較多比例的工廠與汽機車 PM2.5 排放量來說簡直小巫見大巫。
只是每當遇到大型宗教活動,空氣品質就非常容易紫爆,正常空氣品質中的 PM2.5 應在 35 微克以下,以大甲媽祖遶境為例,環保局現場測到的 PM2.5 竟高達 2000-3000 微克,遠超於正常值千倍以上。香金燃燒在整體的空污排放量中比例占據雖少,但因燃放空間多在密閉或半開放式空間中,因此很容易有「紫爆」的情形。以龍山寺為例,儘管龍山寺已實施減香封爐等政策,環保局實測廟內 PM2.5 卻仍高達 100 多微克。
對此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表示,環保署有義務保障民眾所呼吸的空氣品質,讓民眾得以在乾淨的空氣中呼吸,同時保護民眾的健康。減香最主要的目的為維護民眾的生活尺度,提高民眾的生活品質,對於 PM2.5 排放量相對較高的汽機車與工廠,環保署本來就有在管,不是只針對香金。
「一爐一炷」有共識 功德代香金
不少研究顯示香金燃放會產生致癌物質,而會不會產生致癌物質,其重要依據為香品本身的好壞。民國 70、80 年代台灣開放中國製香品進口,中國香品以低價競爭衝擊台灣傳統香品市場外,更讓劣質香品流竄在市面上。民國 95 年,香品金紙的國家標準規定上路,也讓香品品質慢慢趨於穩定,而蔡鴻德表示未來會將標準提高,並加強抽檢進口香品。
除此之外,環保署也積極在宣導「一爐一炷」、「將金紙集中一起燒」、「以功、米代金」與「推廣金爐等處理設備」觀念。蔡鴻德強調,環保署以尊重信仰文化為出發點,並提供多種能夠改善宮廟空氣品質的選擇,讓宮廟能夠選擇符合自家宮廟的辦法。蔡鴻德也說,很歡迎宮廟能有不同的創意來一起改善空氣品質。
蔡鴻德強調不可能完全滅香,對於減香應至何種程度他表示「都還可以再減,都還有空間再減。」不少宮廟對於「一爐一炷」的政策都有共識,推行上並無太大困難。往後會開始鼓勵宮廟能夠增加香金處理設備,如增設 PM2.5 感應器與改善金爐設備,並建議能夠將金紙集中處理。設備增設的部分還是希望由廟方來做,政府方面會盡量協助,但補助的部分仍待討論。對於以米代金、以功代金等替代措施,蔡鴻德說「宗教最主要講究迴向,多做功德才能有迴向,不一定要燒金紙。」他也呼籲,對於燒金紙「該有的還是會有,不會強制宮廟一定要跟進,也不可能用這個廟一定要減量到多少量來規範。」。
文獻來源